中華基金會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6165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溝通力/生涯探索前 先找出真實自我20140512聯合報

[複製鏈接]

203

主題

252

帖子

861

積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積分
861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表於 2014-5-14 08:23:49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馬上註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鬆玩轉社區。
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立即註冊

x
正臨國中會考時期,不管是讀書、還是未來的職涯生活,你或許會困惑:爸媽說、老師說…到底怎樣才真正適合你?好讀編輯室介紹「周哈里窗」,來玩玩看,找出真實的你!   
【文、圖╱親子天下出版】  
《生涯探索SOS!》 作者:楊俐容
出版社:親子天下[url=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r.php?s=100&p[images][0]=http://uc.udn.com.tw/magimages/4/PROJ_ARTICLE/381_5658/f_513526_2.jpg?sn=1399946011934&phttp://mag.udn.com/mag/edu/story ... p;ch=fb_share&p
找到適合自己的「路數」,讀書、工作才能輕鬆以對。善用「周哈里窗」,幫助孩子在了解自己性格的基礎上,也能保有一定的彈性,因此能做出較佳的生涯選擇。
有位中年人,從小就夢想要成為土木工程師,也順利進入相關科系,一路讀完研究所。畢了業,他什麼技師執照都有,條件俱全,沒料到第一份工作才做沒多久,就因為公司剛好缺人才而被調職去做介面整合,也就是要負責聯繫各個不同介面如水電、空調、電梯等,以安排整個施工程序;沒想到這一做之下,就變成個人專長,後來更因為這項特長,再也不用煩惱沒工作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由此觀之,除了興趣、能力之外,性格對於生涯選擇與發展也相當重要。所謂性格,指的是一個人行為態度的特徵屬性,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裡展現出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,譬如我們常說的內向、外向,或者謹慎、大膽。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,容易安身立命;工作和性格不適配,就算順利,總覺得做起來不盡如意。 認識自我四個面向,保有彈性

……我們先從美國社會心理學教授魯夫特與英格漢(Joseph Luft & Harry Ingham)共同提出的「周哈里窗」(Johari Window)模型談起。他們認為,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了解與不了解兩部分,別人對我們也一樣;根據這些因素,就可以把一個人的自我分割成如下頁所示的四個區域。
[url=http://www.facebook.com/sharer.php?s=100&p[images][0]=http://uc.udn.com.tw/magimages/4/PROJ_ARTICLE/381_5658/f_513526_1.jpg?sn=1399946008892&phttp://mag.udn.com/mag/edu/story ... p;ch=fb_share&p
「公開我」就是你知我知,可以公諸於世的部分,也試生涯規劃時必得考慮的因素。從小就聽到父母說:「這孩子很伶俐,真是做生意的料」,漸漸的孩子自己也這麼認為,日後就可能選擇經商。因為親子雙方認知一致,孩子選擇科系或職業,通常不會有衝突。「盲目我」就是你知我不知,可說是旁觀者清的部分,有些自己沒有覺察的特質,看在別人眼里卻是一清二楚。父母看到孩子的「盲目我」,往往鐵口直斷「你的個性……明明就很(或不)適合做……為什麼不(或偏要)選某科系」,甚至再補一句,「我就是為你好,才要告訴你」。但直言不諱很容易造成傷害和抗拒,想幫孩子,恐怕得用對方法、婉轉迂迴些,才能真正達到目的。 「隱藏我」是指我自己清楚,卻刻意隱瞞不想讓你知道的部分。會有「隱藏我」,多半是因為過去的經驗讓你知道,這樣會受到處罰,會有自己不想要的後果。所以有些人在職場上會刻意表現出大智若愚的樣子,以免鋒芒畢露招來人際困擾。「未知我」最不可測,可謂是快未開發的處女地,除非因緣際會被發掘,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裡頭藏有什麼。 每個人都有這四扇窗,而研究發現,「公開我」愈大的人,自我愈統合、愈成熟,也愈快樂,所做的決定也比較符合自己的真實需求。運用「周哈里」窗概念,父母可以幫助孩子了解這四個部分的自我,並透過一些具體方法,使孩子的「公開我」愈來愈大,其他三部分愈來愈小。 五方法,擴大「公開我」 當然,父母必須先接受「每個人都有盲點」,並展現身教。比方說孩子指出你的盲點,你都能欣然接受;孩子在耳濡目染下,將來面對別人的指正時,自我防衛機制就不會那麼強。另外,培養孩子的自信、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,更能夠助長孩子開放的胸襟,讓孩子悅納別人的回饋。 其次,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,也有相當大的影響。看到孩子每當學習新事物、接觸新領域,總有幾分遲疑,這時父母若能幫他釐清困擾的情緒或碰到的問題,孩子就比較能克服困擾。譬如,孩子抱怨課本很無聊,不要一直罵他「你就是懶惰、不用心」,改口同理說:「你好像比較不喜歡這一科喔!」如果他接著回應「其實不討厭,只是要背的內容太多」,你可以順著講:「要是能用有趣一點的方式來學習,你就還滿喜歡這一科,是嗎?」無論關鍵在學習興趣還是背誦方法,這樣的對談都可以幫助孩子擴大自我了解。當然,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,引導孩子自我觀察以獲得對自己全新的了解,或者掌握每一個頓悟的機會,提升對自己的省察,也都是很有幫助的方法。 最後,在心理學知識普及的時代,鼓勵孩子透過看書、聽演講,學習有關自我的知識,或積極運用標準化測驗、問卷,蒐集和自我有關的資料,孩子對自我的覺察也較敏銳。現在國、高中都會提供和生涯規畫相關的檢測,孩子可主動尋求輔導諮詢。希望12年國教施行後,學校體系可以更主動舉辦課程活動,幫助認識自我,並給予回饋。 孩子若能透過「周哈里窗」經常審視自己,而父母也能適時給予恰當回饋,孩子的性格自然就會長出彈性來。當他有機會發現自己的處女地時,就不會害怕或抗拒;因為他知道每人都有未知的領域值得探索和發現,所以願冒險,也就能在生涯發展的每個轉彎處,體會意外的驚喜。透過這一系列的自我探索過程,逐漸提升孩子性格的適應度,讓孩子在18~25歲前的歷練,成為他成熟穩健的資本。 最怕的是讓孩子沒有安全感,缺乏安全感就會被現實帶著走。父母很重要的是,讓孩子有安全感,且保有他的彈性。面對孩子的性格發展,要特別記得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的需求層次:生理→安全→愛與歸屬→自尊→自我實現。不要讓孩子有貧窮心態,有了安全感,孩子才不會只著眼於物質報酬,而能追求自我實現的工作,並從中得到非常大的快樂。(本文摘自《生涯探索SOS!》中之〈用四扇窗揭開真實性格〉) 【2014-05-12/聯合報】


全文網址: 溝通力/生涯探索前 先找出真實自我 - 好讀周報精選 - 學習教室 - udn文教職考 http://mag.udn.com/mag/edu/storypage.jsp?f_ART_ID=513526#ixzz31e2r4RLy
Power By udn.com

收藏收藏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